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資源的再生循環利用,強調要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焰新就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對生態環保與資源安全的重要意義發表看法。
廢棄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
王焰新指出,城市產生的電子垃圾、建筑材料等廢棄物中蘊含著可重新利用的資源。“過去因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限制被放棄,現在及未來通過技術創新,有可能讓這些廢棄物重獲新生。”他指出,地球關鍵礦產儲量有限,從生態環保和資源安全角度,資源綜合利用具有戰略意義。
“廢棄物堆積對生態壓力巨大,而資源回收利用能從根本上解決環保風險和壓力。”王焰新以磷石膏和電子垃圾為例,說明大宗固體礦產廢棄物綜合利用面臨的挑戰,“磷石膏長期堆存占用土地、導致空氣污染和水污染;電子廢棄物含有重金屬和其他有害物質,如果處理不當進入環境,將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造成威脅。”
污水處理過程中也蘊含著資源利用空間。“廢污水中含有大量氮和磷,如何有效回收這些有用成分,同時利用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能源,這也是值得探索的方向。”王焰新說。
“采礦活動和城市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我們要想辦法利用起來。”王焰新指出,加快推進廢棄物循環利用,關乎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關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關乎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需求十分迫切,意義十分重大。
加強廢棄物循環綜合利用?
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廢棄物循環利用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再生材料成為重要的生產原料,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面臨諸多挑戰。
王焰新表示,從量上看,每年仍有約20億噸復雜難用固廢未得到有效綜合利用,尤其是煤矸石、磷石膏、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大宗固廢資源化回收利用率低;從質上看,原料和產品種類繁多且質量參差不齊,再生銅、再生鋁和再生鉛等產品附加值低,新興廢棄物如動力電池、光伏組件等回收拆解處理難度較大等問題。
202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中明確提出,2030年大宗固體廢棄物年利用量要達到約45億噸。
對此,在王焰新看來,加強資源綜合利用與廢棄物循環利用,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和技術創新是三個關鍵著力點。
“地質工作者在廢石和礦石等采礦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方面大有可為。我們地質工作者過去對礦物的特性、元素在礦物中的賦存狀態有較深了解,現在關鍵是如何用先進的技術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化。”王焰新作為一名水文地質學家,時刻關注地質行業的創新發展。他認為,地質工作者應主動學習礦物和材料加工知識,進而開發新技術,這將開拓地質行業服務領域,在廢棄物綜合利用中貢獻地質人的智慧和力量。
不過,王焰新也強調,經過復雜加工工藝的產品使用廢棄后,要從中再提取有用元素或資源,能耗和成本會比較高,這制約了廢棄物綜合利用市場的形成與壯大。
因此,王焰新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加大廢棄物循環利用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鼓勵和引導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模式創新和機制創新,拓展廢棄物循環利用方式,豐富廢棄物循環利用品類,提升廢棄物循環利用價值。
此外,王焰新認為,當前循環利用原料和產品質量標準的缺失或不完善成為制約循環利用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他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快制定循環利用原料及產品質量標準,根據廢棄物來源、規模、資源價值、利用方式、生態環境影響等不同特性,分類明確廢棄物循環利用主體責任和技術路徑。同時,加快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企業在循環利用原料和產品質量方面的責任和義務,確保循環利用原料和產品質量標準的有效實施。